关于国际物流的应对措施国际物流又称全球物流,是指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独立进行时,为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交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船舶现代化,国际专线物流,船级及型号的选择要与实际运输量相适应;在建设港口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又要考虑大批量散装的能源、物资的装卸。
配送中心等的建设,逐步实现包装规范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箱化,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以实现国际物流作业连续性、快速化的要求。
完善中国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外部联系通过英特网,既可以在网上登记需求和网上支付,又可以对物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旧有资源,国际物流价格,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现状,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
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公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措施。
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物流科技、学术理论研究及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
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
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DHL国际物流,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二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
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
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
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物流运输有什么要素?国际物流中,商品进出口在空间上的规模极端广泛。
但是如果缺失运输,商品就不能再国际上完成交易的。
商品买卖后,需要经过运输,依照约定的时刻、地点和条件彼此联络,才能将货物运输到目的地。
国际物流是一种“物理”的实物运动,国际物流不仅会改变事物的空间状态,同时在时间上也会有较大改变。
国际 物流运输是改动空间状态 的首要任务。
国际货物运输是改动空间状态的重要手段,能够很好地完成改动空间 状态的各项任务。
在国际物流中,货物运输能够提供两种 功能:国际物流货物转运和仓储。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第三利润”的重要因素。
(1)国际运输是活动的流动,它与其他活动的保管不同,依靠大量的电力消耗来实现这一活动,茶山国际物流,并承担国际运输和承担大跨度空间转移的任务 ,所以活动时间长、距离长、消耗也大。
消费数量大,节约潜力大。
(2)从运费的角度来看,运费在所有国际物流成本中所占比例,综合分析了社会物流成本的计算,运输成本占部分商品成本比例的近50% ,甚至高于商品生产成本,因此节约潜力很大。
(3)由于国际运输总量大,运输量大,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输合理化,可以大大减少运输吨位,产生更大的节约。
国际物流货运的要素一般来说,一项活动是由人控制工具完成的,运输也不破例。
在国际货物中,主要是运送方,即国际物流参与方和运送效劳提供者。